常德太阳崇拜文化溯源
傅启芳
常德太阳山主峰东麓峭壁上一座酷似原始人的天然巨像,经过国内各方一流专家考研论证,于2010年11月荣膺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中国之最),命名为“年代最久的楚人祭祀天然太阳神像”。这是我市继诗墙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是挖掘、继承、弘扬历史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成为湖湘文化的又一时代亮点。
神奇的天然太阳神巨像
太阳山是一座文化宝库。自古就传说在太阳山有座巨神。此说并非空穴来风,只是其形象和方位未以文字详记下来,加上时代变迁的原因,祭祀活动中止,以致人们身在此山中,未识“庐山真面目”。如今在开发太阳山进程中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建筑工人的平凡劳动,破解了这个千古传说之谜,为常德太阳崇拜文化增添了新辉。让人不得不慨叹无所不在的太阳山神祇给我们留下的千古机缘是如此神秘,它不愿意示人的时候,顾自在深山密林中隐逸千年万载,任你穷尽典籍、踏破铁鞋。而它的这一番精彩亮相,看似偶然,看似寻常,却又如此石破天惊!
此神仅头部面积即达1.
因而,常德人以太阳神为我国人类始祖盘古氏的化身,可追溯到上古传说时期,比文字产生
太阳崇拜经历了原始愚昧到理性文明的演变
太阳给人类以阳光、空气和水,以滋养万物,换言之,给人类以生存和幸福。因而,崇拜太阳是全人类几乎所有民族共同的文化现象。而以人性方式神化太阳,我国古代先民更具想象力,文化内涵更为深厚。在这方面,常德人的表现很有代表性。
早在六千多年前,常德人的祖先就有了太阳崇拜活动,而祭祀仪式则是此种原始崇拜的表现方式。以城头山出土遗迹看,有祭祀坛、祭祀坑和用于祭祀的陶器,而且有以活人为祭品留下的残骸。如果考古专家的考辨是准确的,那么,这种以活人为祭品的崇神祭祀方式,确实过于残忍,而且愚昧。但这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不可避免的历史真实。
人类正是这样从蒙昧缓慢地进化到文明。随着时代车轮的滚进,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趋向理性,从而废弃这种愚昧残忍的崇拜理念和祭祀方式。一是在崇拜思维上用人性神化太阳,以某种“图腾”作为太阳的偶像。如以太阳山峭壁上酷似原始先人的天然头像或人工塑造供奉在阳山庙中的神像为盘古即楚俗太阳神的“图腾”。二是废以活人为祭祀品,改以牲畜代之。例如常德先民在祭祀太阳神的女儿“阳山之女,云梦之神”时,便以鱼鲜在夏首秋分献祭。三是在祭祀方式上变得文明起来。芷兰人民以巫歌巫舞的形式表达对太阳的崇拜。屈原行吟沅澧见此情景,写下旷世宏篇《九歌》,成为《楚辞》三个最高成就之一,即《离骚》之深,《九歌》之美,《天问》之奇,古今罕有其匹(见岳麓书社1997年版《楚辞注译》)。从而,把楚人太阳崇拜文化推高到了一个新的层级,影响深远,传承不息。
祭祀
常德地方古志记载,在汉初就在太阳山修建起阳山庙,供奉朝廷敕封的太阳神。人们朝朝代代成群结队从不同神道竞爬太阳山,以向太阳神敬烧香火为幸事。从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诗中也可窥见祭祀朝拜的热闹情景。此种祭祀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过去,为方便人们祭祀活动,曾在府城东北隅建有太阳祠(又称行祠),每年十月致祭,香火很旺。唐代,郡人念东汉梁松治理常德有所作为,把他也奉进阳山庙,配享在阳山之神的身边,故阳山也有梁山之称。
近来,有人以宋、元时期多称梁山而怀疑阳山山名之源。其实,太阳山改名为梁山的时间,《清嘉庆常德府志》卷四早有明确记载是在“唐天宝六年(公元747)”。也就是说此前只有太阳山这一个名称。其成名时间最迟在汉初,成书于公元1535年的常德最权威的《明嘉靖常德府志》卷十可为佐证。该志书说,“阳山庙,汉时郡人建,以祀阳山之神”。《史记》、《汉书》记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后,敕封“
又次,梁松这位在常德短暂呆过的历史人物,尽管以他之姓曾改太阳山为梁山,并塑其身形置阳山庙中,但多部志书均记为是阳山之神的配享者,也就是说是站在阳山主神旁的一个陪衬,这是古今拥梁反梁者的共识。称梁松为梁王并说他是阳山之主神,其讹之甚矣。
如今,在开发太阳山的过程中,重修原阳山庙所属之金顶,命名为太阳殿,将供奉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