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说 太 阳 山
彭培南
一、明代《嘉靖常德府志》府城图
上图载于宁波天一阁明刻本《嘉靖常德府志》。
常德古谚唱道:“上有犀牛锁口,下有老龙镇潭,前有金鸡报晓,后有阳山靠背”。
如图所见,河洑山“天关”一般扼守常德府城西面,明人龙膺《常德府志》称“其西麓有巨石,回流激之,弯环如牛角,名犀牛口……堪舆家以此为常武天关”。明末首辅大臣杨嗣昌更把犀牛石咏颂得雄伟奇崛:“左昂而右顾,右俯而左凑;左如雄如据,右如雌如附;左者蛟龙之盘孥,右者豺虎之蹲踞。其阙则冲波之所吞吐,其坳则飞砾之所萦聚;其下则据通津,其上则抵驰路”。
太阳山则“高耸雄峙,为常德巨镇”(《明嘉靖常德府志》)。唐元和四年,荆南节度推官董侹缮修汉代始建的阳山古庙,并撰写《修阳山庙碑》传神描摹了太阳山及汉唐时代阳山庙的雄奇瑰丽:“余尝以楚山为天下绝,若阳山者,又此无伦。亭亭孤标,迥出天外,彰善瘅恶,犹影响焉。”,“阳山神祠,直上千仞,横袤三峰,红崖青壁,赭若彩缋。日月同薄,仙驭往来,沉沉洞宫,孰详突奥”。太阳山千万年来如“巨镇”如“靠背”,牢牢镇守住常德古城,殷殷庇佑着八方黎民。阳山古庙及其城内“行祠”阳山祠均毁于20世纪60年代。
《明嘉靖府志》载:“阳山之女,云梦之神。尝以夏首秋分献鱼山上,望湖如镜,望江如环。……阳山久雨新晴,山腰时有白气,成人物之形,倏忽往来。或如白羊,三三五五,盖山市之类。”太阳山现存云梦台遗址。云梦台从沾天湖畔拔地而起,以林木幽深的古时进山神道为界,与玄天第一峰比肩而立。俯瞰沾天、柳叶诸湖,果然是“望湖如镜”,远眺绕城沅水则“望江如环”,是观景的绝佳去处。
宋《太平寰宇记》称:“朗州物产,太阳之草名黄精,食之长生。”黄即太阳,黄精即太阳之精。又,唐蒙《博物志》:“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太阳山地区自古盛产的“黄精”,属百合科,最早收载于南北朝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太阳山至今仍时有药农采掘黄精。
杨嗣昌曾经登临此山,驰目游魂,平生所游历的名山大川无数,然而“河北河东”之山、“秦蜀吴楚”之山,或“童块顽礓”、“诡状奇形”,或“轻冶乏气”、 “裸袒乏饰”,唯“梁山虽小,备众美焉”!“余行河北河东,遥望大山青青,小山紫翠,殆若可飧。逼而视之,童块耳,顽礓耳,此能远而不能近者也。次行秦、蜀之间,山尖万点,诡状奇形,致可游目。顾在重岩叠嶂之中,不睹旷然域外,此能主而不能客者也。若夫吴山悠悠,轻冶而乏气;楚山苍苍,裸袒而乏饰。是其土风固然,观者不能无憾!梁山虽小,备众美焉。夫其峰巍嵯峨,郁盘险固,远而望之,满平端正,博厚深沉,方之五岳,绝类嵩高。斯其气已雄矣!迫而察之,靡颜腻理,细草幽花,古木苍藤,青崖绿藓,缤纷点缀,若图绘绣刺而成。斯其质固丽也!”
二、主峰绝壁的天然太阳神像
太阳山主峰形成于地质造山运动,地质专家现场考察时论证,距今已将近两亿年。大自然鬼斧神工,在净高两百多米、宽近
三国吴人徐整的《五运历年纪》把盘古开天的情状描述得甚为精彩:“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太阳山自古环水,除西麓凭借花山、河洑山贯通武陵山脉,南面有陆路与郡城相连,东北两面都是烟波浩淼的西洞庭水域的柳叶、沾天诸湖。先楚古人从“泱漭”湖泽远远瞻望玄天第一峰的绝壁神像,数千年来崇奉为自身始祖盘古的化身。汉代又在神像之下,修建了太阳山第一座庙宇阳山庙,盘古由此以先楚祖神和阳山山神的双重神格在此山岁岁年年受享。西晋时,阳山庙迁建到主峰峰顶。《明嘉靖府志》记载:“庙在阳山之巅,建以祀阳山之神,以汉征南将军梁松配享”。
在先楚神话体系中,楚人以盘古为先祖。闻一多、常任侠、袁珂考证,盘古、伏羲实为同一神祇,宓牺、庖牺、伏戏、包羲、包牺、伏牺、炮牺、盘古、盘瓠、槃瓠,等等,声训互通,本属一词。
《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天人诞降大圣。曰浑敦氏,即盘古氏,初天皇氏也”。“浑敦”即太阳,盘古即太阳神。《述异记》:“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人类都是盘古氏兄妹即伏羲女娲的后裔。
楚俗十月十六为至尊祖神盘古的诞辰。(宋)罗泌《路史》:“荆湖南北今以
常德先民仁恕忠厚,配享阳山的梁松,也与阳山主神同日受享。“武陵每十月十六日特祀汉监军梁松”。( 明王俨《 梁松庙祀议》)
图为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为太阳山天然太阳神像颁发的证书
北京几位文史大家今年九月闻讯来太阳山实地踏看,经过周密地现场考察和史籍考据后,他们不由得惊叹,这一尊千万年前自然天成的太阳神像,“不仅给人以古朴自然的美感,更给人以瑰丽的想象空间。此地是神圣的祭坛,属古楚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三、元代张渥《九歌图》与屈原《九歌》
元代著名画家张渥绘制了屈原《九歌》所有的“东皇太一”、“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
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回兮顾怀。
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儋兮忘归。
暅瑟兮交鼓,箫钟兮瑶虡簇。
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挎。
翱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
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蔽日。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撰余辔兮高驼翔,杳冥冥兮以东行。
而《东皇太一》是《九歌》第一篇章。《淮南子[天文训]》:“太一,天之尊神,耀魄宝也”。闻一多考证,楚人认为伏羲是开天辟地之神,宇宙中一切都是他创造的,因此他的权位与功绩即如太一,因而东皇太一乃是楚人对伏羲氏的尊称。“楚地本是苗族的原住地,楚人自北方迁移到南方,征服了苗族,也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宗教,所以把太一(伏羲)当作自家天神来祭祀。”因此,东皇太一得以楚地神祇乃至“至尊上神”身份,数千载受享于荆楚、受享于常德、受享于太阳山。
东皇太一 屈原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缪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填,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袍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王逸注释屈原创作《九歌》的缘由:“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鼠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屈原流放到沅、湘之间,“行吟泽畔”,今天的常德城区处处留下了招屈亭、三闾港、屈原巷、枉渚等屈原遗迹。而太阳山是屈原参与民间祭祀日神,并构思《东皇太一》《
在太阳山攀援观览,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值得细细品咂,慢慢咀嚼。俯仰之间,你确实看得见三闾大夫、朗州司马在山中孑孑独行,你甚至还看得见盘古祖神、东皇太一的夺目灵光,看得见湘君、湘夫人、
四、普光寺和师远大师的《十牛图》
这是新近拍摄的普光寺三座殿宇。左为观音殿,右为如来殿,居中通体鲜红的五层建筑(尚未竣工)为太阳殿,坐落在阳山古庙原址。旧时阳山庙顶的铜刹金光灿烂,民间俗呼阳山古庙为“金顶”。因为是在原址复建,太阳殿因此也叫金顶。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阳山庙观赏了赛神祭祀乐舞后,写下著名的《阳山庙观赛神》:
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于今配此山。
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
荆巫默默传神语,野老婆娑启醉颜。
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
太阳山自汉代建阳山庙后,魏晋唐宋历朝历代,佛教、道教相继传入山中,曾形成“四十八寺庙、七十二茅庵”的蔚然大观,是国内宗教名山祖庭之一。
南麓的月亮山,东晋时建白鹿寺,曾更名寿光寺,后定名观音寺。北麓有唐宋名刹甘泉寺。东麓大龙山历朝都香火鼎盛,曾建西山寺、天寿寺、西隐寺、福慧寺、阳山观、仙姑庵等寺观。太阳山森林公园的白云山分场场部即旧时紫禁寺废址,残碑断垣至今随处可见。
“灯录”是佛家的一种独特典籍,专门记述历代大德高僧的传略和语录、行藏。宋《五灯会元》、《高僧传》、明《指月录》等等,是全球华人佛门的经典。太阳山载入这些经典的大德高僧有梁山简禅师、缘观禅师、观禅师、岩禅师、善冀禅师、了奇禅师、应园禅师、懽禅师、师远禅师,鼎州罗纹得珍山主,大龙智洪禅师、洪禅师、楚勋禅师、炳贤禅师,平山慧元禅师、竺慧沙门等等近二十位。
其中,宋代廓庵师远禅师撰《十牛图颂并序》一卷,玄妙精深而又生动凝练,寓意高邈而又通俗易懂,是名播宇内、传诵千古的禅宗经典。
下图为宋代太阳山高僧师远的《十牛图》:
《十牛图》全称《十牛图颂并序》,有图、有颂、有文。按由左至右、由上而下的顺序录出前五幅图画的颂(诗):
1、寻牛颂: 忙忙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2、见迹颂: 山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撩天鼻孔怎藏他。
3、见牛颂: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4、得牛颂: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5、牧牛颂: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惹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第6—10幅的颂(诗)分别是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和入尘垂手。
佛教起源于印度。释迦牟尼胸前的“卍”字符,即为太阳,彰显出佛祖如来的博大胸襟与无边佛法。而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显然就是太阳佛。
普光寺在阳山庙旧址重建,太阳山另一座建于晋代的古寺院,建造时曾用普光寺为名,后因梵僧妙音大师驯白鹿为坐骑,更名为白鹿寺。现在的当值方丈为庙宇定名的时候仍择定“普光”二字,想必也是得之于兹山千百年来佛光绵延不绝的因因机缘。
注释:①《十牛图》:全名为《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圖頌(并)序》,图画选用日本室町时代(公元1338--1573)京都相国寺著名画僧周文仿绘的十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