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远《十牛图颂》源流
彭培南
常德太阳山的南宋高僧廓庵师远所撰《十牛图诵并序》,是一部集绘画、诗偈、序文三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禅门经典,问世近千年来,远播海外,传唱百代,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朵不朽奇葩。本文试图运用现有资料,初探师远《十牛图颂》的撰述、传播源流。
一、关于牧牛图颂
佛学界一致的看法是,以牛喻佛陀、喻比丘,始于原始佛教。如《佛说水牛经》:“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水牛王者,即我身是;为菩萨时,堕罪为水牛;为牛中王,常行忍辱,修四等心,慈悲喜护,自致得佛。其余水牛,诸眷属者,诸比丘是也”。而以牧牛组诗喻修心开悟,则滥觞于唐代高僧湘山宗慧(736--867)的《牧牛歌》,大兴于宋代禅门。台湾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释天宏在《廓庵〈十牛图颂〉考:从牧牛图颂谈起》中论述,唐宋以降,牧牛组诗已见十五种,牧牛图颂有十三种。
已知的十三种牧牛图颂一览表①
作者
|
宗派
|
年代
|
章数
|
牛数
|
牛色
|
最终目标
|
皓升
|
曹洞
|
1O一11世纪中叶
|
12
|
1
|
黑一白
|
人牛不见
|
普明
|
?
|
1025之前
|
10
|
1
|
黑一白
|
双泯
|
佛印
|
云门
|
1032-1098
|
4
|
|
黑一白一黑
|
入世度化
|
杨杰
|
云门
|
11世纪
|
10
|
1
|
黑一白
|
人牛不见
|
孟录270号
|
云门
|
宋
|
8
|
6
|
?
|
人牛俱亡
|
惟白
|
云门
|
1l一12世纪前叶
|
8
|
?
|
?
|
人牛不见
|
廓庵师远
|
杨岐
|
11一12世纪中叶
|
10
|
1
|
黑一白
|
入廛垂手
|
雪庭元净
|
杨岐
|
11一12世纪中叶
|
4
|
1
|
白 `
|
入世度化
|
自得
|
曹洞
|
1097-1183
|
6
|
1
|
牛首一点白一头全白一白半身一全白
|
入世度化
|
永觉元贤
|
曹洞
|
1578-1657
|
10
|
1
|
白
|
双泯
|
蕅益智旭
|
净土
|
1599-1655
|
10
|
1
|
白
|
入廛
|
呆石
|
?
|
?
|
10
|
1
|
?
|
垂手
|
李抚干
|
?
|
?
|
?
|
l
|
黑一白
|
还源
|
到目前为止,已经稽考出的最早之牧牛组诗是湘山宗慧的《牧牛歌》,依《湘山志》版本全篇录出:
未牧
落日映山红,放荡西东,昂藏头角势争雄。奔走溪山无定止,冒雨冲风。
涉水又登峰,似虎如龙,狂心劣性实难从。到处犯人苗与稼,鼻未穿通。
初调
可忆这头生,永日山行,穿来蓦鼻细调停。珍重山童勤着力,紧紧拘儜。
水草要均平,照顾精明,狂机偶触莫容情。收放鞭绳知节候,久久功成。
受制
渐渐息奔波,牵过前坡,从容随步性平和。度水穿云虽自在,且莫随他。
又向那山窝,细看如何,低头缓步漫逶迤。须用鞭绳常管顾,定不蹉跎。
回首
久久用功深,自在泉林,芒绳轻系向清阴。任性回头不着力,息却狂心。
又且看浮沉,细究幽寻,收来放去别无侵。还把绳头松又紧,一刻千金。
驯伏
调伏性安然,任过前川,青山绿水去来还。虽有鞭绳无用处,狂劣都捐。
这边又那边,泉穴云巅,悠游踏断白杨烟。日暮归来无罣碍,何用劳牵?
无碍
任意去西东,到处从容,横身高卧柳阴中。笛声吹出无思算,快活阿童。
浅绿间深红,景物融融,歇肩稳坐意忘工。忆昔劳心空费力,露地全供。
任运
缘杨芳草边,任运天然,饥来大嚼渴吞泉。踏转溪山随处乐,在在逢源。
横卧万峰前,景物幽闲,山童熟睡不知年。抛置鞭绳无罣碍,好个灵坚。
相忘
物我两形忘,月印沧浪,白云影里白牛行。牛本无心云自静,彼此相当。
交对露堂堂,何用商量,山童不复着提防。云月人牛俱自在,端的家常。
独照
忒怪这牛儿,不记吾谁,阿童霁晓独横吹。山北山南皆自得,工用俱离。
拍手笑嘻嘻,乐以忘疲,逍遥物外且何之。若说无心即是道,犹欠毫厘。
双忘
无相大圆融,不立西东,人牛何处杳无踪。子夜赤轮浑不照,八面玲珑。
魔佛总成空,凡圣销镕,冰河发焰耀天红。枯木枝头花灿烂,绝没香通。
湘山宗慧的《牧牛歌》无图。释天宏列表中,清居皓升《牧牛图颂》仅存2章诗偈,《孟录》270号作品无考,佛国惟白《牧牛图颂》失佚。存世之宋代《牧牛图颂》图颂俱全的有:普明《牧牛图颂》、佛印了元《牧牛》、杨杰《牧牛图颂》、师远《十牛图颂》、雪庭《四牛图》、自得《六牛图》六种,其中杨杰的《牧牛图颂》是雕塑②。
苏轼曾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我见大海,西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祭龙井辩才文》。他的见解,反映出宋代学术界、思想界力倡儒、释、道三教和融以及佛教内部禅、净相互影响的浓郁氛围。而禅宗,对宋代哲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影响尤其集中、尤其深远。众所周知,孔孟之后集儒学之大成者朱熹青年时期曾深研禅学,对其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的嗣法弟子、南宋著名高僧大慧宗杲禅师。朱熹自己说,早年进京赴试,箧中唯置《大慧宗杲语录》一书。朱熹《借韵呈府判张丈既以奉箴且求教药》):“飞腾莫羡摩天鹄,纯熟须参露地牛”③。黄庭坚《何造城作浩然堂》:“无钩狂象听人语,露地白牛看月斜”④;《奉答茂衡惠纸长句》:“春草肥牛脱鼻绳,菰蒲野鸭还飞去”⑤。文坛即已如此重视藉“牛喻”入诗入画,以此为传统开示方便的禅宗牧牛图颂的创作,更到达巅峰。
宋代六种《牧牛图颂》,问世以后受到广泛关注的是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和普明的《牧牛图颂》,尤以师远《十牛图颂》为最。台湾中正大学蔡荣婷教授考证,“禅宗的牧牛诗组,今见载于禅籍者约有八种类型,其中以宋代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最为完备,流传也最广,中外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⑥日本学者柳田圣山是国际间备受尊崇的佛禅学大师,研究中国禅学著作等身。他在《十牛图—自己の现象学》⑦中论述:中国元朝初期,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传入日本,引起整个日本社会的重视,这部作品“影响广泛涉及到文学、绘画、书法甚至能乐和庭园设计领域。可以说影响到整个室町(1338--1573)全期、江户(1603--1867)时期,直到今日”,“中世纪日本盛行的,全部是廓庵的《十牛图》。普明的作品直到江户初期才为人知晓。”
上世纪40年代,重庆大足石刻沉寂800年之后惊艳亮相。南宋礼部员外郎杨杰撰述,大足名僧赵智凤主持,历经宋孝宗淳熙至理宗淳祐年(1174--1252 )数十年,雕刻在宝顶山石窟的大足牧牛群雕,也很快引起世人关注。
二、关于师远《十牛图颂》
《续传灯录》、《五灯会元》、《嘉泰普灯录》和《指月录》均载有师远的传略。《五灯会元》卷20临济宗大随静禅师法嗣下《梁山师远禅师》篇,开篇记述“常德府梁山廓庵师远禅师,合川鲁氏子”,篇末记述“师有十牛图并颂行于世”⑧。由此得知,廓庵师远禅师俗姓鲁,合川(原四川合川,今重庆合川区)人。是临济宗五祖法演的法孙(五祖法演法嗣大随无静的弟子)。生卒年不详,由其师父大随无静(1065--1135)、师叔圆悟克勤(1063-1135)的生卒年代推断,师远应当生活在北宋末至南宋初(11世纪末—12世纪初)。
梁山即常德太阳山,古名昜丘、旸山、阳山,唐天宝六年(747)因阳山庙“配祀”梁松更名,故唐宋时阳山多称梁山。明代,对梁松功过颇多议论。王俨《梁松庙祀议》、袁中道《游居杮录》、杨嗣昌《梁山游记》,包括明《嘉靖常德府志》,都对阳山配祀梁松、阳山改称梁山,提出了明确的非议。故明以后又多称阳山,现在统称太阳山。
各种灯录在廓庵师远法号之前都冠以梁山二字,盖源于太阳山另一位高僧缘观禅师。缘观生卒年不详,由其弟子大阳警玄( 943-1027)在缘观殁后建塔供养,于宋咸平三年(1000)才辞别太阳山,推算其生卒年当在公元900--1000年之间。缘观禅师自号“梁山老汉”,是曹洞宗陷于“百年孤独”、面临绝脉危机的关头,与其嗣法传人大阳警玄先后承接曹洞宗法脉的大师⑨。后世遂尊缘观禅师为开山祖师,称其道场为梁山。因此,缘观之后的太阳山历代禅门住持,其法号前多冠有梁山二字。
“师有十牛图并颂行于世”。师远《十牛图颂》作品的全称,不同的典籍版本略有差异。在宋代子升、如佑辑录佛祖及历代佛门祖师垂诫、偈颂的典籍《禅门诸祖师偈颂》中,叫《梁山廓庵则和尚十牛颂》。在日本京都大学藏本《十牛图》、天理图书馆藏本《四部录》、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五味禅》、国会图书馆《五味禅》中,均为《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卍續藏》第64冊中篇名最长,为《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版本不同还导致了篇章标题、诗偈文字和附加和诗的个别差异。
如总序:《卍續藏》与日本各种藏本在篇名之后,都刊有总序;而《禅门诸祖师偈颂》的《梁山廓庵则和尚十牛颂》无总序;
如标题:《卍續藏》与日本各种藏本的第7章标题均为“忘牛存人”,而《禅门诸祖师偈颂》的《梁山廓庵则和尚十牛颂》第7章标题是“忘牛”或“到家忘牛”;各版本第8章标题均为“人牛俱忘”,《禅门诸祖师偈颂》第8章标题则是“人牛不见”;
如和诗:师远的作品一经问世,随即引起佛门关注,历代高僧纷纷唱和,直到现在。如奉旨出使后被日皇赐谥“国师”的元代一山一宁禅师、当代国际著名法师虚云大师,都留下了唱和师远的经典作品。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版本中,《禅门诸祖师偈颂》的《梁山廓庵则和尚十牛颂》没有唱和作品,京都大学藏本添加了石鼓希夷的和偈,其他日本藏本及《卍續藏》还在石鼓希夷之后,添加了坏衲琏禅师的和偈。
而日本的各种藏本,因刊刻年代不同,书名也不同。京都大学藏本《十牛图》以十牛图为书名,书中还合编了《三祖鉴智禅师信心铭》、《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坐禅仪》、《入众日用》等四部著作;天理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国会图书馆藏本中同样收录了上述四部禅学著作,而书名则分别叫做《四部录》《五味禅》。如下图:

那么,那一种刊本属于廓庵师远的作品原型、或者最接近师远作品的原型?
早在清康熙年间,迦陵性音法师重刊《牧牛图颂》时,在中国已经很难找到师远作品的原型了。他在《跋》中说:“梁山远原唱,吾师梦老人觅之四十载未获一见。主南涧日始得于幻舟和尚所,喜不自胜。但原本蠹邮数字,遂空之”⑩。
性音法师的遗憾一直延续到今天。宋版的师远《十牛图颂》,现存最早的文字版本,是载于经籍的子升、如佑撰著的《禅门诸祖师偈颂》;最早的图文刻版则是日本五山版的京都大学藏本《十牛图》。理由已在前面版本的差异比较之中,不再赘述。
最为遗憾的是至今尚未见到师远作品的原图。见于经藏的《禅门诸祖师偈颂》和《卍續藏》以及明末莲池袾宏、清迦陵性音等所刊《十牛图颂》,都没有图画。所幸日本的各种藏本每章俱有精美的木刻版画,且都属于日本的五山(镰仓[1185—1333]至室町[1338 -1573]年代)版本。这些五山版的十牛图,极为忠实地依据宋版复刻。因此禅学界认为最接近廓庵师远的原作。但版本不同,其图画亦小有差别(考虑篇幅,引第1和第10图)。
京都大学藏本

中国大陆的著作文章、包括佛门道场刊布师远十牛图,引用的多为日本相国寺画僧周文的仿绘《十牛图》。流布所致,研习师远十牛图的人,都以为周文的仿绘即是师远的原作。仍举第1、第10图为例:

周文,生卒不祥,日本室町时代著名画僧,曾为京都相国寺主僧,其水墨山水深谙宋元山水技法。代表作《竹斋读书图》,是典型的禅宗诗画。他仿绘的十牛图,既忠实于师远十牛图颂原作意旨,又充溢着禅画空灵幽远的气韵。周文仿绘十牛图对于传播师远十牛图,也可以说贡献卓著。
三、关于师远十牛图颂的文化价值
唐宋明清之际,佛门有图有颂的牧牛作品有十余篇,加上历代禅师唱和的偈诗则数以百计。受到广泛关注的师远和普明两位禅师的作品,加上近世拭尘现身的大足牧牛石刻,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牧牛图颂系列中的巅峰之作。
唯师远十牛图颂有图、有颂、有文,而普明牧牛作品和大足牧牛石刻都只有图颂,只能就图颂部分稍作比较。为方便对比,仍举第1和第10图为例:
嘉兴藏普明牧牛图

大足宝顶山石刻牧牛图

万历己酉年(1609),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莲池袾宏刊刻《牧牛图》时作序说:普明《牧牛图》“惟是其为图也,象显而意深;其为颂也,言近而旨远……遂录而重寿诸梓。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亦为图者十,与今大同小异,并及教中分别进修次第,可比例而知者,俱附末简,以便参考。”袾宏所说“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亦为图者十”,即指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袾宏刊刻了师远《十牛图颂》的十幅图,但未刊刻序和偈。此后将近百年,康熙乙酉年(1705),梦庵格禅师不满袾宏刊刻时不印师远的序偈,其法嗣迦陵性音依据其师的意旨和所稽版本,又刊布了师远《十牛图颂》序文和诗偈。⑾
应该感谢袾宏禅师,在廓庵师远《十牛图颂》于中国大地沉寂了数百年之久、“尽大地是普明一头牛”⑿之际,重新刊布师远的十幅图;梦庵格和性音师徒在袾宏之后接踵,全文刊布师远的序偈,师远《十牛图颂》元明之际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遭遇才告结束。但不知袾宏于师远《十牛图颂》是有意剔除序偈,还是无意的误读误解。他说, 师远《十牛图颂》“与今大同小异,并及教中分别进修次第”。“今”即他着重刊布的普远《牧牛图颂》。师远《十牛图颂》确实如普远作品一样,阐释“教中分别进修次第”,但两个作品宣示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却有天壤之别。而这个差异,则是廓庵师远对此前面世的包括湘山宗慧、清居皓升、佛印了元、佛国惟白和普明禅师牧牛作品根本宗旨的坚定扬弃。
前述朱熹早年曾师从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的嗣法弟子、南宋著名高僧大慧宗杲禅师。史称“苏黄”的苏轼、黄庭坚更被双双列入禅宗灯录,苏为临济宗黄龙东林常总法嗣,黄为临济宗黄龙祖兴法嗣⒀。师远的年岁与朱熹相差不远。同属临济宗法脉,苏、黄的哲学思想、艺术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殆可推论。单从弘传宗门教旨计,师远的作品必然忠实地表现临济宗弘法的主旨。
制作一个图表以便于比较。师远作品选宋《禅门诸祖师偈颂》版本,普明和杨杰的诗偈依据蔡荣婷《大足石刻杨次公证道牧牛颂析论》。
章节
|
师远十牛图颂
|
章节
|
普明牧牛图颂
|
杨杰牧牛图颂
|
寻牛
|
忙忙拨草去追寻
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觅处
但闻枫树晚蝉吟
|
未牧
|
生狞头角恣咆哮
犇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嘉苗
|
突出栏中莫奈何
若无绳绻总由他
力争牵上不回首
者么因循放者多
|
见迹
|
水边林下迹偏多
芳草篱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
辽天鼻孔怎藏他
|
初调
|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
芳草绵绵信自由
不牵终是不回头
虽然牛是知人意
放去低昂不易收
|
见牛
|
黄鹂枝上一声声
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迴避处
森森头角画难成
|
受制
|
渐调渐伏息奔驰
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
牧童终日自忘疲
|
牵回只是不同群
不去犹疑性未囗
以囗走能忘无虑
囗囗囗奔是苦空
|
得牛
|
竭尽神通获得渠
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
又入云烟深处居
|
回首
|
日久功深始转头
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
犹把芒绳且系留
|
放去收来只自由
鼻绳无用囗出囗
虽然立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不放囗
|
牧牛
|
鞭索时时不离身
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
羁锁无拘自逐人
|
驯伏
|
绿杨阴下古溪边
牧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
饮来真是囗人空
若于囗便是可怜
囗有囗临体不顾
山谷犹然虑狂颠
|
骑牛归家
|
骑牛迤逦欲还家
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呵无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
无碍
|
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
一曲升平乐有余
|
牛鼻牵顺鼻无绳
水草囗囗性自任
涧下山阴无定止
朝昏不免囗囗寻
|
忘牛
|
骑牛已得到家山
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
鞭绳空顿草堂间
|
任运
|
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时渴饮随时过
石上山童睡正浓
|
万象忘机无所出
牛身全白囗出没
囗顾千顷花囗囗
囗出囗只谁囗明
|
人牛不见
|
鞭索人牛尽属空
碧天寥廓信难通
红炉向上争容雪
到此方能合祖宗
|
相忘
|
白牛常在白云中
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
|
全身不观鼻嘹天
放者无拘卧石颠
任是雪山香细草
由疑勿食向人前
|
返本还源
|
返本还源已费功
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
水自茫茫花自红
|
独照
|
牛儿无处牧童闲
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
归来犹有一重关
|
全身不观鼻嘹天
放者无拘卧石颠
任是雪山香细草
由疑勿食向人前
|
入廛垂手
|
露胸跣足入廛来
抹土搽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
直教枯木放花开
|
双泯
|
人牛不见杳无踪
明月光寒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丛丛
|
高卧烟霞绝诸囗
牧童闲坐囗无囗欲寻古囗囗祥囗
去住人间得自由
|
大足宝顶山的“牧牛图颂”刻有《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篇名,并无章节标题。景区购得四川社科院《大足石刻内容总录》,见该书将牧牛石刻依序名为《未牧图》《初调图》《受制图》《回首图》《驯伏图》《无碍图》《任运图》《相忘图》《独照图》《双忘图》。见上表可知,似沿用了普明《牧牛图颂》的标题,而普明的标题完全脱胎于宗慧《牧牛歌》。
大足牧牛诗偈的文字早已风化剥落,极难辨认。上表所引文字,系蔡荣婷教授根据《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等文献整理而成。虽仍有不少空缺,已经是迄今最为完整的版本了。细读后感觉《杨次公证道牧牛颂》的诗偈内容和宗慧、普明十分契合。
无论哪一种牧牛图颂,都是用牧牛作为譬喻,开示禅门修心、开悟、证道的实践过程,阐释弘法者即禅师的终极关怀,亦即禅修所应该实现的最终目标。上表显示:师远的“十牛图颂”把禅修分成十个阶段:一、寻牛,二、见迹,三、见牛,四、得牛,五、牧牛,六、骑牛归家,七、忘牛,八、人牛不见,九、返本还源,十、入廛垂手。普明和杨杰的“牧牛图颂”也列为十个阶段:一、未牧,二、初调,三、受制,四、回首,五、驯伏,六、无碍,七、任运,八、相忘,九、独照,十、双泯。
细品诗偈,普明和杨杰“牧牛图颂”第十即最终目标“双泯”, 显然与师远“十牛图颂”第八“人牛不见”相同。即:前者止步于禅修者自己的功德圆满,进入了曹洞宗默照禅主张的主客双亡、“照与照者二俱寂灭”(宏智正觉《天同宏智禅师广录》)的禅定境界。而师远“十牛图颂”则明确宣示,到达“人牛不见”、物我两忘、心境合一的圆满之后,还须“返本还源”,返回到人人本有的佛性;然后“入廛垂手”,进入尘世,救度众生。
香港吴汝钧教授说: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由第一图颂寻牛开始,以迄第八图颂人牛俱忘,是个人的修行阶段,目的是要寻回久已忘失了的心牛。第八图颂表示这阶段的极峰,表示修行者已臻于忘主客、齐物我的精神境界。第九图颂返本还源与第十图颂入廛垂手则表示修行者寻回心牛,个人的觉行圆满后,仍然不舍世界,要把自家修得的功德,回向世界,以垂手拱立的谦卑方式,服务人群,引导他们觉悟本具的心牛,共享解脱的果实。这是禅佛教的终极关怀所在”。他在《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⒁书中进而分析,止步于“双泯”的“牧牛图颂”,自身虽已修得心境合一的双寂境界,但“孤芳自赏、掉禅不顾”,“不顾念世间众生,不表现现世情怀”。而“廓庵既出自临济宗,也自不脱临济宗的特色。如众所周知,临济宗的重点在动感的讲求,要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运用种种奇诡的言说与动作,以回应问者或参学者,使之开悟。此中自有一种机用或大机大用的表现。这机用自是要在现实的世间中点化或教化众生中作,这便显示一种现世情怀”,换句话说,这才是真正的“利他行”,真正的大乘菩萨精神。
《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历千年至今,日益引起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唱和者、仿绘者、研究者日众,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禅学界、佛学界、国学界。而我们对师远其人及其作品的关注,仿佛刚刚起步。
录廓庵师远禅师其它偈颂八首共赏,以结束本文:
其一
三脚驴子弄蹄行,直透威音万丈坑。
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
湖南长老谁解会,行人更在青山外。
其二
天得一,斗牛女虚危室壁。
地得一,万象森罗及瓦砾。
君王得一,上下四维无等匹。
且道衲僧得一时如何?
要见客从何处来,闲持经卷倚松立。
其三
今朝二月半,百华开烂熳。
云绕翠峰头,莺啼杨柳岸。
观音借路行,文殊分主伴。
独有解空人,支筇浑不管。
直饶天外雨华飞,翻覆都来是这汉。
其四
尧风舜日两依依,一片虚凝截万机。
何必胡僧亲付嘱,如人饮水自家知。
其五
五日一番升座,拈出现成行货。
大众普请商量,恰是老僧罪过。
其六 女子出定
出得出不得,定从何处起。
文殊往梵天,罔明轻弹指。
乘流即行,遇坎即止。
君不见虚筑防胡万里城,
不知祸起萧墙里。
其七 普化有斋
不是风兮不是颠,长街短巷走如烟。
院里有斋常记得,时时挂在口皮边。
其八 有句无句
呵呵大笑不寻常,笑得眉间也放光。
不是明招重注脚,丛林洎合错商量。
(第6、7、8三首标题依据宋《嘉泰普灯录》)
注与参考书目:
①:引自释天宏《廓庵〈十牛图颂〉考:从牧牛图颂谈起》。
②:即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牧牛图。
③④⑤:均引自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
⑥:引自蔡荣婷《大足石刻杨次公证道牧牛颂析论》。
⑦:柳田圣山《十牛图—自己の现象学》日本筑摩书房1999年版。
⑧:引自《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⑨:参见吴立民、徐孙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
⑩⑾⑿:均参见杜松柏《禅诗牧牛图颂汇编》台湾和裕出版社2004年版。
⒀:参见孙昌武《禅思与诗情》。
⒁:吴汝钧《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版。